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阎阳生:1977,我的高考作文一举成名

阎阳生 新三届 2022-03-21


作者简历

      

阎阳生,1947年生于山西阳城。1967年清华附中毕业后,历经工农兵学商,1982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市政系,后到联邦德国留学。曾任北京科学院业务处长、全国工商联宣教部副部长、《中国工商》杂志总编辑。独立撰稿人和文史研究者,财新专栏作家


原题

1977年

我的高考作文一文成名




作者:阎阳生



后代无法理解,一篇作文怎么能传抄成了社会的焦点。那是文化荒漠渴望解冻的时代


1978年夏,阎阳生一家。在农村租住的房子

  

作者的话:下面这篇为笔者14年前为纪念高考三十周年写的文章 ,在今年高考季发出,既和考生一起感受大变革时代的步伐,又不打乱他们多彩韵韵律。

  
贸然答应重写三十年前的高考作文。下笔才知道时光难以倒转,青春无法复制。倒是网上已有“70后美女作家”重写在先。跟着她的节奏,或许能找到一些年轻的感觉。以下为笔者与这位“美女作家”的对话。
  
美女作家(以下简称):阎阳生在那个年代振聋发聩的作文,在今天看来实在不算什么。网络上任何一篇点击5次以下的作文,都要比他的社会内容复杂精彩。
  
阎阳生(以下简称):面对动辄点击率上百万的美女作家,我常常毛骨悚然:一片眼球翻动的海洋。但我也知足,时隔三十年,还有人点击我。不知再过三十年,还会有人记起那篇古董吗?鲁豫说:会的,因为它折射了那个时代。
  
:当年阎阳生的“另类作文”,实在是放了胆子一搏。然而这一搏,他就成了,一文著成天下名。
  
:我翻出1977年12月高考时的日记,并没有发现期待的激情。倒是考完物理一对答案,最后一道大题大家全都说我错了(后来同考的刘士励去问清华大学教授,结果是只有阎阳生做对了)。由于在部队“陪太子报考”的经历,我认定老三届只是陪衬。数理化考题的简单,无法和年轻人拉开分数以填补年龄差距。我只有背水一搏。
  
隔着贴在斑驳窗棱上的胶片基,大杂院里已飘下最初的雪花。我没有时间点燃炉火,生产的妻子被送回柳州娘家。我压上了全家的棉被,任凭饥饿的老鼠在床下乱窜。寒冷却使幻觉格外清晰起来:身后心疼的母亲,眼前宽容的妻子,耳边女儿的第一声啼哭……。
  
“下午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如果碰上有想象力的老师,可以拿下85分以上,如果碰上教条的中学教师,可能只有60分了。这门考得有点冒险。”
  
后来事情竟戏剧般的相似。后代无法理解,一篇作文怎么能传抄成了社会的焦点。那是文化荒漠渴望解冻的时代。但我错失清华的原因并非它在圆规半径之外,而是内心对清华园的负罪感。接着我又漂浮地和北大擦肩而过,命运的天平又摆原点。

1965年,阎阳生在清华附中自制“列宁衫”和报刊发表文章
  
:呵,由衷羡慕古人,人过三十不学艺。30年前,对于守候在产房外的单纯的阎阳生,肯定无法预料到如此丰富爆炸的未来生活。
   
:1966年,我18岁。在我考上顶级的清华附中后又被选入空前绝后的清华预科。我的理想是工程物理系,目标半径是美帝苏修。但青春的动力使我依然觉得太漫长,我决定跳级提前参加高考。尽管在圆明园晨雾中碰上早读的女生已使我怦然心动,但我会用一桶冷水浴压抑住自己的欲望。
  
但第二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使这一切突然转向。而且我本人就是向精英教育路线开火的红卫兵发起人之一。当宣布暂停高考时,我竟有一种压力骤然释放的解放感!我们睡在火车的行李架和扒着卡车的拖斗串联了整个中国。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是独特的,就像最敏感的胶片。我忘不了在松软的雾汽中泛着水光的年轻身体,我要感谢上苍使我在大自然而不是在发廊认识了女人。
  
当我们意识到运动的荒唐时已经太晚了,暴力和武斗如野马脱缰把我们也被掀翻在地。取消高考造成了十年的文化荒漠,我们遭遇到人生的第二次饥荒:继“三年灾害”中对食物饥饿后,“十年文革”中对知识的饥渴。

清华附中红卫兵部分发起人,左起宋柏林、王铭、骆小海、张晓宾、邝桃生、袁东平、卜大华、阎阳生

  :30年前,一文著成天下名的阎阳生,不过为自己争取了一个参与竞争的机会。泱泱人海,有这个机会曾经已是时代的创举。
  
:大学四年在舞会和球赛中一晃而过,又是一段找回青春的另类时光。当时大学生民谣:“好男不娶二外女,好女不嫁建工郎”。
  
从建工学院毕业后,人生并没有发生戏剧性的变化。我一度被分配单位拒之门外,回到和妻子一起用碎砖废料拼搭的厨房。最终仍是去取污水搞化验,只是头衔从工人变为助工,工资由40元5角升为56元。
  
但是我们渴望的不正是公平的竞争吗?况且十年一届的状元头衔也并不是御赐而是来自民间,正如他们在传抄时给他的昵称“不称职的父亲”。如果那时被戴上一顶乌纱,我就不会横心出国留学,并由此走遍世界;也不会毅然辞职下海,感受到市场大潮的初起。
  
我们老三届历尽工农兵学商,永远是追赶末班车的人。当我们终于争取到竞争的环境时,却失去了竞争的能力。但我庆幸经历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伟人时代的剧变,而且在机会到来时都留下了自己的影子。而且我作为造反的学生、客串的教授、另类的官员,不仅得到了社会的容纳,有时还得到民间的偏爱,实在是碰上了走向多元的时代。

1973年,38军足球队在湛江。右起刘历远、朱永、张葆光、高宝华、阎阳生、王凯

  
:直到3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生活在武则天制定的科举崇拜里。历史爬进了一个什么石破天惊都不能令人感动的年代。在今天许多人眼里,勾选更多的内容才算是战斗着,活着,答卷着。
  
:1977年是唯一在冬天的高考,十年一届的激烈竞争使录取比例是28:1。我看着同场的考生争先恐后地交了卷。他们绝大多数都没有考上大学,但他们高兴有机会参加了高考。
  
1997年,吴菲写了《两代人的高考故事》。我看着大女儿和同伴们头也不回地走进考场,她们承担着在烈日下等待的老三届的大学梦。
  
2007年,小女儿没有参加国内的高考,她直接报考了加拿大。这使她有了三年多彩的高中生活。现在她在零下30度的冰雪中,独自去面对外面的世界。
  
从形式上看,1977年恢复高考只是对1966年取消高考的否定之否定。在2007年回顾那段历史并非自恋,是因为我们面临又一轮的否定。

1987年春,阎阳生(左)和法国学生在凡尔赛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三个十年后,连他襁褓中的女儿都30岁了,“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穆旦)”。
  
:居住的污染使女儿刚上小学就得了重病。医生让我们放弃,但我觉得这个在我30岁生日出生的女孩儿是我的宿命。我趴在她的枕边,听着她越来越细的脉搏,感到万念俱灰。我最大的奢望就是祈求上帝,使她能像个普通的女人那样,长大结婚生子过完一生。
  
但如今她穿梭在欧亚之间,就是不愿成家。生日那天,她把我接到苏州度过花甲。“老不出塞北,少不下江南。”在拙政园的夕照中,她看着我打太极拳。
  
在吹灭两个蛋糕的蜡烛时,我心中为她祝福:感谢上苍额外赐予的健康和收获,保佑她完成普通女人的生活。
  
:1977年,在我爬行的记忆里,自然没什么可能写一篇高考宏文。三个十年翻过去,人生大势已定。30年前爬在考桌前奋笔疾书的人,30年后他依然是一介陌生人,爬在生活的蹉跎之下。

2005年清华附中校庆。左起阎阳生、史铁生、章立凡
  
:我试着面对1977年考题,回忆我2007这一年。
  
年初,我被要求自愿提前退休。我飞到塞班,眺望北玛利亚纳海沟在浩瀚的海面划出一道深蓝。当时间和空间突然变得无限的时候,内心涨满一种莫名的虚无。在美日惨烈抢滩的岩洞,我的摄像机被激浪打入海底。我不再需要人为的记忆。
  
六十年一个轮回。
  
中秋,我回到碛口老家。天干地支走了一圈,应该放缓生活的节奏了。我留起了胡子,给被盗空的老坟培上新土。被吴冠中惊叹的古窑洞群,正忙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当年红军东渡的滩头,石井旁一副空桶。一个姑娘坐在石崖上凝望着黄河落日,直到自己也被镶嵌到紫色的暮霭中。裸体的梢公躲闪着水底的暗碛,沉沦的商埠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三个百年也翻过去了。
   

2007年12月10日

写于恢复高考三十年纪念日

窗外又飘起最初的雪花

    
(原注:本文70后美女作家文字系网上摘录。无法联系,姑隐其名。)

2007秋,阎阳生在老家山西碛口
  


附:阎阳生高考作文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再也没有比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更能提醒你已经进入中年了。这是个女孩儿,皱着眉头哭着。大概她也像门口的那个护士一样,不相信这个挎着书包、满脸胡茬儿的人就是她的父亲吧。常言道:人过三十不学艺。而我却好像故意和年龄作对一样,日夜埋头在做十几年前应做的事:投考普通大学。当然啦,鼓励支持,冷嘲热讽,各种反应都有。但是激励我干下去的却是这样一件小事。

  

开春的时候,一些外国的技术人员和厂商要来修理一台进口的色谱仪。这台仪器已经好几年没有人动它,在角落里发着令人生畏的幽光。当它得以重见天日的时候,我们花了好几个月的日日夜夜,却无法使它正常工作。由于在保修期,根据合同请原公司派人来修。

  

经过这些外国人几天的检修,机器正常了。而我既不知道它是怎么坏的,也不知道它是怎么好的。在和这些外国人的座谈会上,在他们友好的外表下面,在他们彼此会意的眼神中,我感到他们无法掩饰的轻视,像针扎一样。回家的路上,我和老陈———我们的技术员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在分手的时候,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惭愧呀!”我理解他的心情,作为祖国培养了这么多年的技术工作者,再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在他的话里不仅有内疚,更感到一种力量。从这以后,我们不约而同地开始了一个钻研学习的热潮。我们的口号是:向“四人帮”讨还时间,为祖国争气。而我更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要在一年里拼命拿下本行的专业和外语。

  

学习是困难的。眼前的线路图像蜘蛛网一样,而单词忘得比记得快。在深夜,当我眼睛发疼,头脑快要胀裂的时候,我也常想,何必呢,快三十岁的人了。但我一想到那个外国人眼睛里流露出的嘲笑,便感到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用冷水冲冲头,继续看到天色微明。半年的时间,我虽然能捧着字典看说明了,但仍无法弄懂它的原理。有时,我想:如果能在学校里系统地学习一下多好啊!但马上又打消了这个念头,那是有门路的人去的地方,再说,谁要你这个老学生呢?

  

所以,你可以理解,当我知道像我这样三十岁的人也可以有一次最后的机会考大学时,是多么的振奋了!我拿起学生时代的课本,好像看到了久违的朋友;当我用铅笔解题的时候,就好像以往老师站在背后盯着我,心里扑扑直跳。开始我还不好意思把中学课本拿到单位去看,但我一想到那洋人的眼神,便一下抛弃了全部包袱。年纪大,水平低,并没有什么可羞的,可羞的是关键时刻你拿不出东西来,丢祖国的脸。我很快瘦下去了。

  

母亲,她是一个退休的教师,望着我深陷的眼睛摇着头。但她总是在半夜给我端上一碗热鸡蛋挂面,轻轻地说:“别累坏了,哪能十年的功课一下子……”我感到她走了,却给我留下了难言的温暖和鼓励。她是支持我的,但心疼……

  

考试的日期一天天近了,我的孩子也一天天快要出世了。如果不是别人在图书馆里找到我,别说孩子出世,就是孩子她妈住院了,我都不知道。当我冲进病房时,差点把阻拦的护士撞了个跟头。我站在这婴孩面前,那种惊喜和惶恐的心情是每一个第一次做父亲的人都可以理解的。但我站在这疲惫的母亲面前的另一种心情却是别人没法体会的。在这一年里,我干了些什么呢?别说当个好丈夫,更不要说当个好爸爸了。我捏着自己油污的帽子,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我应该干点什么呢?”“什么也不用你了,”她吃力地张开苍白的嘴角,“你去温书吧。”

  

当我回家摊开书本的时候(窗外正飘下最初的雪花),我想起了这一年。我感到尽管在家庭里我是这么不称职,但我是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着:坚实、有力。我想,亲人和这刚出世的姑娘会理解我的:不战斗,再年轻也已经衰老;战斗,再年老也会永葆青春。谁说人过三十天过午?我感到自己身上正复苏着一股新鲜旺盛的活力。我感到自己年轻了,朴实了,振奋了。这平凡的、有时往往是枯燥的学习不正是向那些政治空谈家讨还青春的战斗吗?


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首次接见红卫兵,右侧的黑色背影是阎阳生


阎阳生专列
阎阳生:北京四中“小四清”
和清华附中“大预科”

阎阳生:清华附中红卫兵100天

北京考生阎阳生: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孙立哲:一个知青偶像的沉浮

以上文章来自财新传媒

即刻订阅财新通

可畅读更多优质报道和专栏文章


文章获财新网授权分享
部分插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二维码打赏吧

老三届·新三届

周其仁:从完达山到朗润园

海闻:从北大荒到北大到北加州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尹俊骅:十二年终圆大学梦

尹俊骅:高三那年废除高考,

我们连夜给毛主席致电表忠心

庞沄:骄傲的力师班

卢治安:姥姥村的高音喇叭,

广播我考上大学了

柳生:一次不打不相识的浪漫邂逅

张维功:那年认识毛四维

范文发:录取电报到家,

我怀疑它是个虚幻的梦

刘源:当年邓小平批准我参加高考

戴焕锦:厂里阿姨敲醒我的高考梦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赐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